中新网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来自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苦盏中心的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邹跃(Zulfiyor Bakhtiyorov)结业时这样评价说。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环所)主办,于9月中下旬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古都西安等地举行,来自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0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历经半个月的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和培训、野外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访谈交流等课程后顺利结业。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合影。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谭亮成研究员具体承担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组织协调工作,他介绍说,本次培训班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西安交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7名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知名学者进行授课,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风尘堆积与全球变化、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环境演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及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树轮/石笋/湖沼与全球变化、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其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在树轮实验室参观学习。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在实验室参观和培训环节,学员们先后参观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加速器质谱中心、洞穴实验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树轮实验室及中国大陆环境钻探岩心库,并通过上机操作,逐一检验理论学习情况。
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培训班学员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延安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商洛柞水溶洞、渭南尧山国有林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理论学习的实践延伸,使学员能够将课堂教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培训班期间,学员们先后前往中煤航测遥感集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交流学习。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期间举行的丝路足球友谊赛精彩瞬间。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透露,2023丝路气候环境国际研讨会也在培训班期间举行,中外13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中外专家学者和培训班学员通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既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者在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的研究能力,也促进中外学者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领域合作研究。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互相交流时均表示这次来中国培训不虚此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收获满满。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展石笋野外现场教学。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邹跃表示,本届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不管是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种方法使参与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气候环境问题。同时,“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希望我们所有学员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和实施,从而扩展本项目的影响力”。
来自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学员珊卡(Shankar Tripathi)说,他希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环所长期合作,特别是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开展相关树木年代学、石笋研究以及碳汇测量等工作,也期待通过科研合作加强尼中合作。
“经过这次强化培训,特别是由多位著名科学家带来的高质量授课和多个地点的访问交流,我对整个地球系统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子单元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从现在起,我将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气候环境问题。”来自埃及国家天文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员阿希玛(Alshymaa M. Guda)说。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夏库拉特(Shukhrat Shukurov)学员建议,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开展包括人为重金属废物对环境、水、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相关课程。
“感谢培训班给我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将地球系统数据可视化的过程。”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撒孔婉(Chawchai Sakonvan)学员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互动培训班,在这里可以讨论不同的科学问题并学习不同的文化。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班主任”谭亮成研究员总结指出,本届培训班通过多学科领域的学习和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研究人员掌握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全球变化的核心科学问题,探索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方案,全面认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上,谭亮成研究员与学员讨论交流。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表示,本届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环境变化科教合作,也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的具体行动。未来,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将持续打造“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系列精品培训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更多学员带来优质气候环境研究课程,搭建该所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教育机构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科技合作平台。(完)
线上线下观赛氛围浓厚
向拼搏致敬 为奋斗喝彩(亚运纵横)
10月1日,杭州亚运会乒乓球项目比赛继续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进行。当日比赛门票上线后,很快便售罄。比赛期间,很多场馆座无虚席。杭州亚运会开赛以来,线上线下观赛氛围浓厚,热情的观众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加油喝彩。
7月8日杭州亚运会各项目比赛门票开始上线销售,很多比赛项目受到青睐。仅9月27日一天,就有约20万名观众现场观赛。“整体票务销售情况超过预期。”杭州亚组委票务中心运行团队相关负责人苗崎涛说。
亚运会比赛场馆上座率高,充分体现了观众的观赛热情。杭州市民毛欣已经观看了几场跆拳道比赛,未来几天还打算观看更多比赛。“杭州为赛事举办付出很多努力,新建改建了一些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也将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毛欣说。
亚运会比赛精彩不断,不少体育爱好者从各地赶来,一睹参赛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体育爱好者韦龙宇从北京来到杭州,观看了板球和七人制橄榄球项目比赛。“中国女子橄榄球队在决赛中表现优异,尤其是在下半场敢打敢拼,值得点赞。这种拼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韦龙宇业余时间在运营新媒体,推广橄榄球运动。他说:“希望这项运动能够借助亚运会的平台,进一步被大家了解、喜爱。”
杭州奥体中心篮球馆,来自杭州市第九中学的体育老师徐鸿亮,做起了杭州亚运会篮球比赛的现场主持人。徐鸿亮说:“主持人通过组织现场互动,能让比赛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让观众感受体育赛事的魅力。”
亚运会期间,观赛人流密集,交通保障至关重要。为了方便观众观赛,杭州城区的公交、地铁延长运营时间,增加运营班次。此外,为保障亚运城市间的交通,当地还增开了8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
在服务特殊人群观赛方面,亚运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共设置了约1万处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席位、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无障碍车位等。特殊人群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无障碍电梯进入场馆,直达无障碍席位。“我们会尽全力保障他们安全、便捷地进入场馆观赛,提升观众观赛体验。”黄龙场馆群观众服务领域副主任王艳说。
亚运会开赛以来,很多网友在线上观赛、讨论。打开主流社交媒体应用,与亚运会相关的内容热度颇高。9月30日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谢震业、葛曼棋分别夺得田径项目男子、女子100米金牌。赛后,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点赞关注。
参赛运动员也在线上分享比赛感受,与观众互动。中国体育代表团体操运动员张博恒获得体操男子全能冠军后,在社交媒体上向支持他的观众表示感谢:“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取得今天的佳绩。”
为提升亚运会线上观赛体验,很多科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亚运会直播采用4K HDR超高清视频和5.1环绕声技术制作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公共信号,提升观众在电视和移动端的观赛体验。
杭州多处城市公共空间设置了大屏幕,播放亚运会比赛,吸引了大批行人观赛。“我们鼓励市民参与体验,共享亚运盛会,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毛根洪说。(人民日报 记者 王亮 李欣怡 窦皓)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