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来自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苦盏中心的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邹跃(Zulfiyor Bakhtiyorov)结业时这样评价说。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环所)主办,于9月中下旬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古都西安等地举行,来自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0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历经半个月的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和培训、野外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访谈交流等课程后顺利结业。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合影。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谭亮成研究员具体承担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组织协调工作,他介绍说,本次培训班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西安交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7名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知名学者进行授课,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风尘堆积与全球变化、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环境演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及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树轮/石笋/湖沼与全球变化、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其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在树轮实验室参观学习。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在实验室参观和培训环节,学员们先后参观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加速器质谱中心、洞穴实验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树轮实验室及中国大陆环境钻探岩心库,并通过上机操作,逐一检验理论学习情况。
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培训班学员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延安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商洛柞水溶洞、渭南尧山国有林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理论学习的实践延伸,使学员能够将课堂教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培训班期间,学员们先后前往中煤航测遥感集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交流学习。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期间举行的丝路足球友谊赛精彩瞬间。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透露,2023丝路气候环境国际研讨会也在培训班期间举行,中外13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中外专家学者和培训班学员通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既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者在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的研究能力,也促进中外学者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领域合作研究。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互相交流时均表示这次来中国培训不虚此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收获满满。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展石笋野外现场教学。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邹跃表示,本届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不管是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种方法使参与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气候环境问题。同时,“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希望我们所有学员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和实施,从而扩展本项目的影响力”。
来自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学员珊卡(Shankar Tripathi)说,他希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环所长期合作,特别是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开展相关树木年代学、石笋研究以及碳汇测量等工作,也期待通过科研合作加强尼中合作。
“经过这次强化培训,特别是由多位著名科学家带来的高质量授课和多个地点的访问交流,我对整个地球系统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子单元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从现在起,我将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气候环境问题。”来自埃及国家天文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员阿希玛(Alshymaa M. Guda)说。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夏库拉特(Shukhrat Shukurov)学员建议,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开展包括人为重金属废物对环境、水、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相关课程。
“感谢培训班给我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将地球系统数据可视化的过程。”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撒孔婉(Chawchai Sakonvan)学员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互动培训班,在这里可以讨论不同的科学问题并学习不同的文化。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班主任”谭亮成研究员总结指出,本届培训班通过多学科领域的学习和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研究人员掌握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全球变化的核心科学问题,探索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方案,全面认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上,谭亮成研究员与学员讨论交流。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表示,本届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环境变化科教合作,也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的具体行动。未来,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将持续打造“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系列精品培训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更多学员带来优质气候环境研究课程,搭建该所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教育机构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科技合作平台。(完)
这个长假,很多人选择火车出行。短短一周内,铁路客运订票量接连创出历史新高。面对全国各地汹涌而来的海量订单,铁路售票系统如何保证安全运行、让乘客尽可能买到想要的车票?
这两天,总台央视记者蹲点官方唯一火车票网络售票平台——铁路12306平台所在地,看看他们如何面对这次长假大考。
不断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位于北京海淀的这个神秘的大院里,就坐落着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票务系统——铁路12306平台的大本营。
一进入24小时监控中心,记者就看到,大厅一侧的墙上,三张巨幅表格非常醒目——国庆起售时间方案、互联网售票日历和假期值班表。但更让人紧张的,是在这些工程师们电脑上不断跳动的数字,眨眼之间就已卖出几千张车票。
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研究员王拓说,旅客在12306上点击一下“查询车票”,比如查询南京到上海,之间有三百多趟车,每趟车不同席别有不同余票数量,这一过程要求系统后台完成运算的时间,就在两三百毫秒之内。两三百毫秒是什么概念?也就是人眨一下眼睛,远不到1秒的时间。
工程师告诉记者,用户在手机和网站页面上动动手指,相应指令瞬间传回到大本营,系统要毫秒级“接单”。比如,用户点一下“提交订单”,这个指令在后台走一遍流程,一般不超过500毫秒。完成支付、顺利出票,这些过程的系统运算,也都被压缩到500毫秒之内。监控大屏上的实时数据显示,平均购票耗时只有0.91秒。
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单杏花还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短短一周时间里,单日售票量连续两次突破历史峰值——第一次是在9月15日,售出2287.7万张;紧接着是在9月22日,售出2695.2万张,“这个量级都是日常的两倍多,比今年春运的量还大。换算一下,也就是每秒钟卖出1000多张车票,高峰时,每毫秒高达10多张车票,相应的,后台就要提供的是秒级、毫秒级的服务”。
不断提升应对大考能力
根据铁路方面的预计,这个长假运输周期里,整个铁路客运量将高达1.9亿人次,对铁路售票系统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今年国庆铁路出行高峰期间,12306的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亿次量级,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天访问了35次。不少人会把这样的高流量和高强度,和“双11”网购放在一起对比。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同样都是卖东西,网购的话是卖一件少一件,库存一直是在减少。但是卖火车票就不是这样了,卖一件可能会再多出两件来,库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中间这段车票卖掉了,那会多出来两段、首尾两段的两张车票。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毫秒之间就要做更多运算,不断地重新去做这个车所有停站的排列组合,这个量确实是非常大的。”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研究员贾静解释。
对电商来说,卖商品主要是数字加减;但就卖票而言,这当中不光有加减法,还涉及新的排列组合。
和“双11”网购还有所不同的是,“双11”主要是用户自己下单。而在国庆购票高峰中,除了旅客自己用手机买票,还有人使用第三方软件来“抢票”。这种软件通过高频手段访问12306平台,给系统带来额外的运维压力。在蹲点期间,记者看到,电脑防御系统上风险拦截频频弹出新消息。
铁路12306科创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智说:“高频的风险请求对系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对于这样一秒钟成百上千次的访问,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可能12306网站就瘫痪了。所以我们就要采用限制访问、慢速队列等方式,对风险进行拦截,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不断强化优质服务理念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15.5万公里,年度旅客发送量一度达到36.6亿人次。如何确保购票系统稳定运行、让乘客买到自己想要买的票,是铁路票务部门在每个假期都要面临的大考。如何场场大考、次次通过,并尽可能得到优异成绩?
在12306蹲点的日子里,记者看到,哪怕是票务最高峰到来时,在这里监控中心值班的工程师也只需要十几个,这是因为经过多次技术优化升级后,票务系统运维工作目前基本上靠服务器和算法就可以自动完成。
铁路12306科创中心高级工程师潘浪涛说,从硬件、软件上都下功夫,比如扩容资源系统、调整系统架构、优化算法模型等,为的是遇到国庆这样订票高峰的时候,哪怕是访问量激增,也能让用户在终端感受到比较流畅的订票体验。
潘浪涛还告诉记者,为了应对今年长假的售票高峰,12306早早做了准备,扩充租用了更多服务器,并对“互联网+客票”系统持续进行优化升级,这些都可以称得上12306应对大考的“底子”。
而记者在蹲点期间注意到,放在桌面上、存在电脑甚至工程师脑海中的这些随时灵活调整的处置方案,则是他们应考的另一项“法宝”。
铁路12306科创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姗琪说,在国庆期间,按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我们主要监测余票数量、预售强度、候补量这三项指标,来实时掌握车票的缺口量情况,一旦发现缺口量比较大的区间,下一秒就会将数据实时推送给客运管理部门。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出行人数创历年长假新高,像是9月29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09.8万人次,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针对一些用户反映的部分热门线路买票难,铁路各部门间的应急协同力量在第一时间就动了起来。
“运输部门会根据既有运输能力和旅客需求,及时决策列车扩编,比如动车组重联、普速车加挂以及加开临时列车等,来扩大运能,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票源紧张的问题。”铁路12306科创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姗琪说。
此时此刻,尽管很多旅客已经买到票正在旅途中,但12306的工作仍在继续。
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单杏花说:“包括旅客刷证刷脸进站过程中这个毫秒级的快速验证,要和票务信息关联,还是我们在做维护、做保障。可以说,大考一场接着一场,但是我们有信心、有热情,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目的只有一个,用技术支撑站车现场,把旅客顺利迎上车、安全送出站。”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吴勇军 刘柏煊 王佳林 黄宝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