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拉萨9月26日电 (拉巴卓玛 刘瑜)每天往返1080级台阶,每月70万步,每年21万公里、绕地球5圈的严防死守是拉萨市布达拉宫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缑旭飞守护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的日常。
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零火灾是底线。2017年3月,缑旭飞来到了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工作。
缑旭飞在布达拉宫每日闭宫前会逐一检查酥油灯和香炉,将明火完全熄灭。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期间,他根据布达拉宫文物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文物建筑消防科研,撰写调研报告7篇,为西藏文物建筑火灾防控、火灾扑救以及高层文物建筑预防雷击、自动化消防设施建设、文物建筑智慧消防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持续优化灭火预案,创新研制水带背包,解决负重登山难题,有效缩短初战时间;带头设计13条总长1380米的供水干线,使消防车不出车库可直接供水加压;提出在酥油灯上增加提示标尺,要求宫殿内的酥油灯油面不得高于10cm,有效排除了香油外溢的风险,努力利用现代消防科学技术为布达拉宫搭建“防火墙”。
缑旭飞正在讲解消防知识。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缑旭飞将自己定位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员和民众的服务员,用实际行动团结各族人民,展现出了雪域火焰蓝的精神风貌。
2018年3月,独自来藏旅游的山东老太刘阿姨在游览布达拉宫时突发腿疾,瘫倒在地。正在巡逻执勤的缑旭飞及时发现了老人的异样,准备和队员一起送老人下山。远道而来的老人却面露遗憾,缑旭飞敏锐地捕捉到了老人的心理,提出可以背着她继续参观。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缑旭飞一边背着老人,一边为她介绍宫殿的文物、历史,让老人的西藏之行不留遗憾。
工作间隙,他也经常帮助布达拉宫内的僧人劳动,搞好团结,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用新西藏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引导广大僧人,深化僧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广大僧众成为维护布达拉宫殿安全稳定的自觉参与者和忠实支持者。
扎根基层灭火救援一线17年,处置灭火抢险救援任务上千起,缑旭飞练就了过硬的灭火救援技能,也始终践行着火焰蓝的忠诚与坚守。(完)
中新社新疆塔城9月26日电 题:新疆哈萨克族“非遗”传承人:五十余载守技艺 “移动的家”有新用途
在达列力汗·哈比地希的小院内,顶圈、栅栏、盖毡和木门等整齐摆放着,制作这些器物耗费了他数月时间。“一根木材加工至成品栅栏,需要13道工序;一个小型顶圈,需要钻60个孔……”守护传承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逾50载的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向中新社记者娓娓道来。
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守护传承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逾50载,图为9月17日,他向中新社记者介绍毡房顶圈。 胡嘉琛 摄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工艺。毡房主要由木制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轻便且坚硬,容易安装和拆卸。其制作全部由手工完成。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在该民族漫长的繁衍生息中形成,毡房被牧民视为“移动的家”。
1955年,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出生在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一户牧民家庭,年幼时随父辈放牧。“牧区的牧民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毡房。”制作一顶耐用的毡房于全家人而言意义重大,也成为他最大的心愿。1971年起,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开始跟随爷爷、舅舅、父亲等学习毡房营造技艺。
毡房制作工序复杂、缀物繁多,但也体现出了哈萨克族民众对自然资源进行精心构思、巧妙加工的创造力和智慧。哈萨克族毡房轮廓浑圆,由顶圈、支撑架、门、围毡、栅栏、盖毡等部分组成。顶圈留有钻孔,连接起支撑架,支撑架连接顶圈和栅栏,从而构成毡房整体结构,以盖毡覆盖整体结构,毡房大体完成。
9月17日,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左)与女婿向记者展示毡房栅栏,栅栏间连接采用骆驼皮,结实耐用。 胡嘉琛 摄
“看似简单的架构,每道工序都很有讲究。”达列力汗·哈比地希说,毡房顶圈、栅栏要选择细红柳木,门框和门选用松木。不同木材的韧性、耐用程度不同。同时,栅栏间的连接材料多选用牛皮或骆驼皮,墙篱是用芨芨草编制,整个过程不使用一枚钉子。达列力汗·哈比地希说:“一顶优质的毡房,能用30年。”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于2008年被中国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达列力汗·哈比地希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独自制作毡房有50多顶,加上与他人合作完成超过200顶。”达列力汗·哈比地希手艺出众,制作的毡房工艺精湛,结实牢固,深受牧民的欢迎。
如今,新疆牧区牧民住上了抗灾等级更高、生活设施更完善的房屋。伴随工业化发展,近年来一些由金属管材搭建的毡房出现在市场,对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带来一定冲击。
“传统毡房包含了哈萨克族的民俗特色和历史记忆。向我求教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接到景区的毡房订单也在增加。”达列力汗·哈比地希说,不少哈萨克族牧民会在牧区定居点搭一顶毡房,婚丧嫁娶、节日团聚时,毡房仍是亲友们的精神载体。此外,新疆旅游业持续“走热”,传统毡房“走进”了众多景区,提升了疆内外乃至海内外游客对传统技艺的兴趣。
2000年至今,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已培养徒弟23人,其中13人可独自制作毡房。虽年近七旬,但他充满热情。“国家有好的政策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大家也对毡房感兴趣。只要身体还硬朗,我会一直把这项手艺传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