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9月26日电 (记者 梁婷)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宜昌加速从“发好电”向“用好电”升级,新能源产业聚链成群。湖北省政府新闻办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上述消息。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梁婷摄
宜昌依托全国15%的磷矿、10%的石墨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等锂电关键材料,延伸发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绿色能源产业,一批头部企业重仓入驻,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在建(拟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63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叶杨介绍,该市探索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率先在长江流域实现了港口的岸电全覆盖,加快公务船、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电动化替代更新。
叶杨表示,宜昌将重点围绕打造清洁能源之都、打造中国动力心脏、打造三峡库区低碳样板三方面,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其中,依托长阳、五峰、远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多能互补,电源、电网、荷载、储能一体化基地,推动世界水电之都全面升级,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体,新能源和页岩气互补的清洁能源多元供应体系。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将于10月10日至12日在宜昌举行,大会旨在推进清洁能源领域各界合作,促进“风光水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完)
中新网西宁9月26日电 (孙睿 李翀)记者26日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委宣传部获悉,截至目前,长江源村人均年收入达3.38万元,同比增长5000余元。
2004年11月,中国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地处长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该镇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乡镇。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三江源生态恶化明显,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灾等现象导致很多牧民的牲畜越来越少。
图为长江源村干净整洁的村道。 格尔木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为了阻止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继续恶化,长江源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开始陆续搬迁至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南郊移民定居点,当地政府在这里为他们盖好了房屋和学校,形成了今日的长江源村。
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一排排藏家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白色的院墙、红色的屋顶,家家户户通上了水、电、气,商店、民宿、藏餐吧、茶馆纷纷开门迎客。
据介绍,目前,长江源村村容整洁,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完备,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搬迁牧民在享受国家草原奖补政策的同时,还对16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牧民群众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5600元,燃料补助每户每年3000元。2023年1至9月,长江源村人均年收入达3.38万元,同比增长5000余元。
长江源村先后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表示,近年来,长江源村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拓宽牧民群众增收渠道,打造成集藏餐、藏饰品、藏驿站、藏俗展示、旅游纪念品展销、高原优质牛羊肉精加工销售和宾馆住宿、休服务生态保护教育、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项目,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带动全镇发展方式转变。同时,继续推动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