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10月1日电 (记者 戚亚平)近日,记者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施工车辆往来穿梭,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显示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位于新疆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的汇源集团第十二师产业园项目于今年4月洽谈签约,5月动工。现水果加工基地已于9月8日试生产首批番茄酱产品,其余厂房也在加速建设,预计年内正式投产。
水果加工基地已于9月8日试生产首批番茄酱产品。戚亚平 摄
上述项目是第十二师重点引进的果蔬深加工“链主”型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主要建设水果加工基地、果汁灌装工厂、智慧冷库、科创园及附属设施,将推动新疆特色农产品种植、果品加工、销售及冷链物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师团的全力包保服务下,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刷新了项目建设的速度。”项目负责人江秀宝说,全部达产达效后,可解决当地就业3000人以上,实现年产值20亿元,税收1亿元以上,同时带动延链的果蔬种植项目落地。
吊臂起落、机器轰鸣。时下,位于头屯河农场的山东高速新疆国际物流产业园暨上合示范区新疆分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力争10月底完成铁路专用线工程施工,年内投入运营。
山东高速新疆国际物流产业园暨上合示范区新疆分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戚亚平 摄
该项目2022年7月落户第十二师,规划总占地1800亩、总投资36亿元,重点打造“鲁疆班列”集运、中欧班列(齐鲁号)集拼中转、大宗物资供应链服务三大基地,预计2024年7月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项目能够快速推进,得益于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一流的暖心服务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山东高速新疆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生智说,遇到问题马上有人帮助解决,在这里搞建设,心里真的很踏实。
水发上善(新疆)管业有限公司高科技管业产业园,是山东省援助新疆兵团产业类投资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633亩,致力打造一站式“管业超市”。项目于2021年7月动工建设,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年纳税1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项目采取边建设边生产模式,已生产管道11公里。戚亚平 摄
“项目采取边建设边生产模式,已拿下订单1.6亿元。PE车间于去年5月试生产,已生产管道11公里,目前已达到正式生产条件。”公司董事长胡超群说,整个项目将于今年全部完工,企业将依托第十二师的优惠政策和良好营商环境,借助新疆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开拓中亚市场。
今年以来,以第十二师为代表的新疆兵团各师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力“稳增长、保主体、促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新疆兵团在建项目达3422个,比上年同期多162个,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完)
【自贸试验区十周年】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孟歆迪 任 鹏
十年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建立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被赋予上海。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十年间,在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新设外资项目超1.4万个,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30%,2022年区域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总额的30%。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90.2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5倍和1.5倍;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外资研发中心突破250家,均占上海市近一半比重。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制度供给,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4个方面。
推动构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布中国首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开拓资金跨境通道,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4万个,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设立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面向全球的平台,“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一批国际化品种不断推出,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价格”体系;全面深化简政放权,“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从2015年年底启动,到2019年年底试点全覆盖,并向全国复制推广……
2019年8月,上海又在临港地区设立了全国唯一一个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特殊组成部分,临港新片区高标准建设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成立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放宽跨境投融资币种匹配要求和非金融企业境外放款规模……4年来,临港新片区已累计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102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48个。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项目涉及投资额超5600亿元,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今年9月6日,在临港新片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200万辆整车下线。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介绍,自2019年落户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来,企业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屡次刷新效率纪录:达成第一个“100万辆”用了33个月,完成第二个“100万辆”仅用了13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高效运作的背后,离不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优质开放的营商环境。”陶琳说,受益于临港新片区探索并实施的“容缺后补”等新机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展现了“上海速度”的魅力。
“不做盆景做苗圃”,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动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区域发展能级全面跃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将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改革成效概括为8个字——全国率先、全国标杆。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01日 02版)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