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从9月29日至10月6日,共8天,是年内最长的法定节假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今天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中秋国庆假日运输期限为9月27日至10月8日,共计12天,北京地区预计发送旅客740.7万人,日均61.7万人。预计高峰日9月29日发送旅客80万人;预计到达旅客人数713.7万人,日均59.5万人。预计高峰日10月6日到京旅客人数75万人。客流以旅游、探亲、通勤为主。
负责人表示,北京铁路客运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跨省客流增势强劲,旅游、探亲等出行需求将在假日期间,出行总量将进一步提升,部分时段客流高度集中。
负责人表示,中秋国庆假日运输期限为9月27日至10月8日,共计12天。北京地区预计发送旅客740.7万人,日均61.7万人,预计高峰日9月29日发送旅客80万人;预计到达旅客人数713.7万人,日均59.5万人。预计高峰日10月6日到京旅客人数75万人。
客流较大的车站为北京南站和北京西站。北京南站预计发送238.8万人、到达227.9万人,发送高峰日9月29日预计发送23.8万人,到达高峰日10月6日预计到达22.5万人。北京西站预计发送192万人、到达185.3万人,发送高峰日9月29日预计发送21.5万人,到达高峰日10月6日预计到达20.5万人。
负责人表示,铁路将采取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
在运力保障方面,按照“先图定、后临客、先高铁、后普速、高普互补”的原则,梯次安排补充运力,全力满足各方向客流需求。中秋国庆假期期间,采取重联扩编、加开高铁临客高峰线和普速直通临客、协调外局补充列车等措施,截至9月20日,高峰日补充能力12.3万张。此外,北京市郊铁路4条运营线路(城市副中心线、S2线、S5怀密、通密线),假日开行24对,总能力4.39万张。
在服务保障方面,针对今年中秋国庆假日运输,铁路部门提前着手,密切配合北京市交通委、重点站区管委等有关部门,围绕运力客流组织、交通接驳组织、大客流组织、站台作业组织、应急组织和安全服务保障措施,细化制定假期旅客运输组织整体方案以及7大站具体组织方案,并反复进行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同时,强化客运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假日运输客运服务质量;强化客运服务设备设施保持良好使用状态,确保旅客假日出行体验良好;强化干部作用发挥,节日期间各级干部职工全部停休,投入现场包保和组织,确保旅客安全、舒适、舒心出行。具体便民服务措施为:
一是各客运大站设置“京铁爱心”服务台,公布预约服务电话,旅客可以拨打12306或服务热线进行预约服务,为重点旅客提供轮椅、担架以及优先进站、便利出站一条龙服务。同时,耐心、细致、文明、周到地做好引导、咨询和问题处理工作,让旅客真正体验到客运服务的便捷,做到问询有人解答、困难有人帮助、问题有人处理。
二是各车站设置军人、重点、儿童、商务座旅客专区和母婴室,设立急客通道,专人引导服务,落实大众化、差异化服务措施,满足不同旅客出行需求,努力提高假日客运服务质量。
三是结合夜间客流到达情况,各车站开辟旅客夜间休息专区,将夜间抵达车站等候接驳工具的旅客引导至专区候车,为旅客提供温暖的休息环境。
四是假日期间所有客运大站设置人工售(取)票窗口、自动售(取)票机,在购票高峰时段全部开启,安排人员做好人工售票区域、自动售票区域旅客疏导和秩序维护,缩短旅客窗口排队购票时间。
五是节日运输期间北京各大站储备充足的安检人员、开启足量安检通道,并视客流情况做好动态调整,确保旅客进站便利、过机通畅。
六是针对各站到达交通接驳实际情况,加强列车到站前和终到站的广播宣传,实时做好到站交通接驳信息宣传,提示引导旅客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方便旅客快速离站。
七是确保假日运输期间车站、列车环境卫生良好,为旅客假期出行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旅行环境。
八是确保车站、列车引导标识、客运电梯、自助售取票机、闸机等与旅客出行有关的服务设备设施使用状态良好,加强节日期间巡视检查,保证旅客正常使用。
九是9月27日至10月8日北京南站地下4个快速进站厅常态开启,并视客流情况提前或延长开启时间。
十是协调市交通管委、网约车公司、高德公司,进一步精准网约车定位,合理划分停车场网约车通道,增加醒目引导标识,方便旅客人找车、车找人。(完) 【编辑:李岩】
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 (高志苗)26日,“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举行普陀区专场。记者现场了解到,2023年1-8月,普陀区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04.3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位列全市各区首位,落地税收亿元级项目11个、千万元级项目123个,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9月26日,“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举行普陀区专场。中新网记者高志苗摄
普陀区方面表示,将以“中华武数”为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何为“中华武数”?创新是第一动力,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是普陀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从中各取一字,提出构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引领带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同向发力。
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介绍,普陀区举全区之力推进“中华武数”科创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其中,中以(上海)创新园揭牌启用国际数字安全与生态运营中心、360上海城市安全大脑,成立特拉维夫办公室,连续多年举办上海数字创新大会和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入驻企业130余家,落地知识产权500余项。
普陀区中以(上海)创新园。普陀区供图
海纳小镇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海纳工程院揭牌运行,正在加快建设数字交通等示范性应用场景。同时,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成立“半马苏河”科创基金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
姜冬冬指出,普陀区坚持“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方面,聚焦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深入实施“411倍增计划”,持续提升产业能级。目前四大重点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达45.3%,为地区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抢先布局新赛道,先后引进360华东大安全总部、京东上海中心、哪吒汽车等一批高能级项目,建成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示范区、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普陀区以“半马苏河”为抓手,绘就人民城市发展新空间。
普陀区境内苏州河岸线总长21公里,恰好是半程马拉松的长度,称为“半马苏河”。以此为契机,普陀区培育“半马苏河”文化品牌,建成开放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推出“半马苏河”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亲子潮玩体验区,举办“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一年四季精彩不断。举办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赛艇城市精英赛、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实现“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水上划起来”。
面向未来,普陀区方面表示,将以服务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持续补短板、锻长板、优布局、扬优势,向着“写好五线谱,谱好两部曲,携手零距离,共画同心圆”的目标扎实迈进。(完)